编者按:当前,学校正处在全面落实学校二次党代会精神和实施“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的新赛道,为充分激发广大教职员工参与学校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弘扬实干担当精神,营造干事创业、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校园网特推出“榜样”专栏,刊发学校师生踔厉奋发、真抓实干的先进事迹,宣传学校先进典型,以身边的榜样激发师生奋进力量,全力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今天刊发2023年度国家自科基金青年项目获得者、食品·化工学院胡静荣博士的事迹。
胡静荣,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执业药师。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湖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贵州省遵义市烟草公司重点研发计划等10余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Insects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获授权专利16项。2023年调入学校工作后,新增主持项目4项,其中国家自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科技部“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科研重点课题1项;以通讯作者发表高质量论文2篇。
选择:源自儿时的“三农”情节
小时候,胡静荣就是一名热爱亲近大自然的孩子,每天写完作业就帮助父母干各种农活,“农”对她来说一点也不陌生。
2003年夏季,胡静荣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襄阳四中。按当年的高考分数,胡静荣原本有机会冲刺武汉大学,但犹豫数日后,她还是选择了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在20年前的农村,很多人并不知道还真有农业大学的存在,他们经常拿“考一个农业大学”这种话语来调侃学习成绩不理想或不好好学习的孩子。很多人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有朝一日鲤鱼跳“农”门,摆脱祖祖辈辈辛苦劳作的农田。哪曾想,到了大学仍然离不开“农”,因此也给许多学农的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里压力,尤其是农村的孩子。然而,对胡静荣来说,学农不仅没有心里负担,反而存在一种特殊的情感。
大学四年,胡静荣刻苦努力,不懂的问题勤于请教老师,或者“泡”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者走进老师实验室和田间地头。总之,哪里能学知识,她就到哪里去。大学期间,胡静荣多次获得“学生标兵”“三好学生”“优秀学生会干部”等荣誉,最终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保送到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
硕士毕业后,胡静荣先后就职于荆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长江大学校医院,但最终仍难放弃“学农、爱农、服务三农”的理想。于是,胡静荣又向学校申请工作调动,调到长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为了更好地服务“三农”,她于2017年开始攻读长江大学作物保护专业博士研究生。读博期间,胡静荣虚心向导师请教、向课题组优秀的同学学习,不仅丰富了理论知识,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还培养了良好的科研素养,为日后的科研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坚持:服务“三农”是她奋进的动力
博士毕业后,胡静荣一直从事植物与微生物互作、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方向的研究。面对复杂的生态环境和多样的害虫种类,她通过大量调研、信息收集,将田间问题带回实验室系统研究,再将研究成果返回田间进行跟踪验证。有时为了明确害虫在大自然中的生态学习性,胡静荣甚至将“家”搬到实验基地,以便系统地观察或掌握害虫的致命弱点并研发绿色防控技术。
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物流业的日益兴起,以及各种先进种植模式的交叉盛行,给害虫的快速传播和大量繁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尤其是危害性害虫的频繁暴发,毁灭性外来入侵生物的不断涌现,给种植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作物如何才能安全生产?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是基础。因此,胡静荣一直践行将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科技成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从读博到现在,胡静荣七年如一日,牺牲了许多周末、节假日休息和陪伴家人的时间,坚持奔走于实验室和田间地头。凭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科研精神,胡静荣获国家专利授权16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知识产权贡献奖”“高级别论文贡献奖”等荣誉。
2023年1月,胡静荣调入学校工作,为了继续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科研工作,在学校领导的关怀和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胡静荣一方面积极与外单位开展合作研究,另一方面马不停蹄地筹建实验室,耕种并管理大田实验基地,晚上抽出时间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材料,经常忙到凌晨一两点才休息。为了防控蔬菜产业的重大害虫——韭蛆,胡静荣对其种群动态进行系统监测,挖掘其种群暴发的关键制约因子与种群消长的分子机理,在此基础上凝练科学问题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并请校内外多位专家帮评,根据专家反馈意见,认真修改。正是由于前期扎实的研究基础和项目申报书的持续改进,胡静荣成功获批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胡静荣说,为了农作物的绿色生产和国家的食品安全,她将在服务“三农”的道路上永不停步,做出“湖文人”应有的贡献。
供稿:科技处 食品·化工学院
责编:卜润慧 余芳